很多官员是真的受够了在天武帝手下干活的日子,但太子表现不错,所以让他们坚持干下去的核心动力就是,过些年太子继位,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。
可现在太子突然被刺杀死亡。
天武帝疑似还想找个马背上的王爷做太子,大家如何不慌,不琢磨破坏。
当然了,这些主要是文官,武将和勋贵的想法与他们并不一致,武将觉得有个知兵懂打仗,甚至上过战场的王爷做太子也挺好,至少不会太亏待他们。
勋贵的想法则更复杂点。
因为很多勋贵是有跟各地王爷联姻的,他们自然更想支持自己的女婿,所以不少勋贵相当积极的派人赶去各地王府,询问自家女婿是什么想法,需不需要提供什么帮助?大家合作共赢嘛!!
只不过信息传递速度太慢,各地藩王是直到六七天后,才陆续收到消息。
先收到太子遇刺死亡。
以及天武帝中风不行了的消息。
还没商量好要不要违背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,领军回京夺嫡,天武帝没事,并招他们进京,重选太子的旨意就来了,前后内容差异,导致不少藩王有些忐忑,甚至怀疑京城出了啥大事。
:背锅王妃被赐死(58)
冀北边疆,辽城,冀王府。
既收到了京城亲信传讯,也收到了正规朝廷诏书的冀王朱铵,此时正将自己的亲信幕僚全部都召集过来商讨着。
“王爷,我倒觉得完全无需顾虑。
大不了等上两天就是了,如果京城那边真的有什么变化,您安插在京城的亲信肯定会抓紧时间再送封信过来。”
幕僚之一姚宏很直接说道。
反正朝廷诏书又没有要求必须在几天之内赶到京城,稍微耽误两三天,说路上遇到了暴雨啊,又或者遇到了什么天灾之类,完全是正常且合理的事情。
天下这么大,哪能没点风雨。
“我知道了,王爷,您担心的是京城那边有些事可能早就尘埃落定,新太子人选已经从尚未就藩的京城皇子或皇孙中选定,朝廷诏书也是新太子拟定。
目的是为了将地方藩王骗进京。
然后一网打尽,直接削藩?”
另一个幕僚荀怀,瞬间明白他们王爷真正担心些什么,并立刻说了出来。
冀王好歹在这经营了十年。
有些话还不至于畏畏缩缩不敢说。
“本王也时常怀疑,是不是太过于小心谨慎了,但现在这两份信息的差异实在太大,由不得我不多想。一份信息说大哥遇刺身亡,父皇吐血中风,甚至于隐约已经陷入弥留,让我早做准备。
还有一份诏书,虽然同样也说了大哥遇刺身亡之事,但半点都没有提父皇吐血中风,只是召所有藩王即刻进京。
还说让我们好好准备。
会从我们当中挑出新太子人选。”
冀王朱铵颇为纠结的说着:“照这两份信息来分析,大哥遇刺身亡这事应该是真的,没有任何问题。但是后面的内容就很值得商榷了,按理讲,我应该绝对信任亲信传递的信息,而且父皇前几年曾经吐过血,也有些中风的先兆。
所以此次收到大哥遇刺身亡消息。
受到刺激中风是有可能的。”
“但是这么一来,后面的那份朝廷诏书就很可疑了。虽然诏书里面没有明确写父皇究竟如何了,可言语当中透露出来的意思无疑表示父皇身体很好,甚至还准备亲自对我们进行考察,并且从我们这些藩王当中挑选一个做新太子。
这很不正常。
也不大像父皇会做的决定。
如果要根据我们的表现,从我们这些藩王当中挑一个做太子的话,那无疑就是选贤举能了,可是父皇的准则一向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啊。我们这些年龄小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能会被选中,二哥又没什么问题,按父皇原来的性格应该要么直接指定二哥回京,让他做新太子,要么直接指定大哥的长子做太孙。
没理由将所有藩王都召进京啊!”
“王爷,请恕臣不敬之罪,民间若是当父亲的已经病重,大夫诊治无能为力,同时儿孙们又都在外地,肯定是要提前通知,让儿孙们赶紧赶回去的,只是有的会直说,有的可能不会直说。”
又一幕僚说的可谓既隐晦又直白。
意思无非就是还有一种可能,那便是当今陛下确实病重弥留,让他们回京竞争太子之位可能是假,奔丧才是真。
说不定这份诏书是新太子发的。
想要趁这机会来个灵前削藩。
听到这,冀王脸都黑了,在场其他人也觉得,这个猜测兴许最接近真相。
不能怪他们都有些阴谋论。
关键是他们确实经常遇到阴谋。
而且他们也不觉得天武帝会搞钓鱼执法那一套,那就不是天武帝性格,可惜,他们看人和揣摩人心虽然很准,但却出了丁水这么一个难以想象的变数。